上下午场
《报名时候请注意》
同样日期,第一行为上午场:10:00-12:00
同样日期,第二行为下午场:13:30-15:30
(本活动接受团体订制)
活动咨询、活动报名,
请扫下方二维码加【趣趣客服】了解详情,
或请致电趣趣客服专线400-920-6188。
轻户外 | 重深度 | 轻旅行 | 重体验
香,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,
香,于有形无形之间
调息、通鼻、开窍、调和身心
香,
燃我一生之忧伤,
换你一丝之感悟。
香,可颐养身心、祛秽疗疾、养神养生。
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,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。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。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,焚上一柱香,闭目养神,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。
明窗延静书, 默坐消尘缘;
即将无限意, 寓此一炷烟。
当时戒定慧, 妙供均人天;
我岂不清友, 于今心醒然。
炉烟袅孤碧,云缕霏数千;
悠然凌空去, 缥缈随风还。
世事有过现, 熏性无变迁;
应是水中月, 波定还自圆。
北宋陈与义《焚香》
早在先秦时期,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。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,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。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,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。街市上有“香铺”、“香人”,还有专门制作“印香”的商家,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“香婆”。
现今的中国本土上没有“香道”概念,平常说的“烧香”指的是“拜佛”,一种民间祭拜仪式,雅味全失,沾满了求子祈财的俗气。
再回到宋朝,看看人家是怎么玩香的:在房间里,桌上静摆着一个香炉,上面飘着袅袅轻烟,旁边的文人在认真地读书,或者下棋,或者弹琴,累了就抬头轻嗅一室清香,顿时倦意全无,精神焕发,说不尽的飘逸淡雅。
宋朝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自己调香,并把它当做生活的一种乐趣。爱国诗人陆游就是一位调香爱好者,他的《焚香赋》就有写到调香秘法:
暴丹荔之衣,
庄芳兰之茁。
徙秋菊之英,
拾古柏之实。
纳之玉兔之臼,
和以桧华之蜜。
宋人用的香丸、香饼是人工调制的合成香料,叫“合香”。
制作合香的原则是:按“君臣佐使”的道理调配香药,主香配上佐香,使其发出来的香味更加宜人,更加丰富,且有层次感,每个时段会有不同的香味。
“合香”在今天,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。
实际上中国从古至今的香品始终是以“合香”的形式存在的。“合香”也作“和香”,并非指简单地把香材加合起来,而是讲究中国文化的核心---一个“和”字。古人讲天地间一切只有“和”才能“生”;阴阴和则生天地,天地和则生万物,人与环境相和才能生存,事物与自然规律相和才能延续。
古法合香的历史
古法合香肇始于春秋,成长于汉,完备于唐,鼎盛于宋明清之后皇家御用断代于民国。
在远古时代,医疗和宗教总是连在一起出现的,先秦文献的《山海经》也记录了熏草“佩之可以已疠”。在唐代,大批文人、药师、医师及佛家、道家人士的参与,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、系统化的阶段。对各种香料的产地、性能、炮制、作用、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,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。香疗之法已经形成系统化,《御药院方》、《千金药方》已对合香来治疗伤寒之症有了系统的论述外感温热的方子。到了宋代合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。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,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。到了现代古法合香传承已断代,香方的遗失、工艺的失传、认知的偏差和考证的繁琐,让人不禁扼腕。
香是自然造化之美,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。从早期的简单用香,到后来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品香、咏香,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趣,表明了人类安逸从容的生活态度。
香道发展到,已经不单纯是品香、斗香的概念,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,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,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,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的文化。
香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香制品本身,而是通过香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,培养高尚情操,追求人性美的文化。
香,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,而又净化心灵;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、通鼻、开窍、调和身心;
香,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,开发心智;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,安神定志; 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,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。
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